聚焦技術轉化 賦能產業升級——工程機械數字化技術轉移轉化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在長沙成功舉辦
2025年10月13日至17日,由中國工程機械學會承辦的“工程機械數字化技術轉移轉化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在湖南長沙成功舉辦。本次高研班是由人社部《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2025年高級研修項目計劃》批準實施的技術轉移轉化專項,聚焦工程機械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與技術成果轉化,旨在提升學員在智能制造、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奔涌,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破局發展、搶占先機的核心引擎。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部分領跑的跨越,建成全球最大的塔機、移動式起重機等智能制造生產線,但技術成果“沉睡實驗室”、與企業實際需求“錯位”、轉移轉化“堵點”難通等問題,仍在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正是為破解這些痛點,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精心組織本次研修班,聚焦“數字化技術”與“技術轉移轉化”雙核心,結合政策解讀、案例分析與實地考察,為學員提供系統化、實戰化的學習平臺,為行業培育懂技術、善轉化、能落地的復合型人才。

課程分為“工程機械數字化技術”與“轉移轉化實務”兩大模塊,內容涵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虛擬孿生、傳感技術、電動化控制、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以及技術經理人素養、能力提升、談判實務、案例分析、政策解讀等技術轉移轉化實務;授課專家團隊均是行業內的“實戰派”與“權威者”,政策與前沿并重、技術與轉化同步、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學員搭建起體系完整、內容務實的“實戰賦能矩陣”。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理事長卞永明教授、秘書長周賢彪先生、副秘書長陳力教授出席了研修班并與學員充分交流,周賢彪秘書長主持了開班儀式。

王建偉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 副會長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副會長王建偉先生就《工程機械數字化的發展現狀、未來趨勢和工作建議》授課,圍繞“新型工業化背景下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入解讀國家戰略與產業路徑。系統闡述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強調數據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生產效率、優化供應鏈、實現服務化延伸的核心手段,尤其對工程機械等復雜制造業至關重要。提出“12345”推進體系,即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提升客戶服務與數據決策兩類能力,推動戰略、組織、業務三大變革,并圍繞設備上云、模式創新等場景分階段落實。課程強調,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企業戰略、組織與文化全面重塑的系統工程。

卞永明 中國工程機械學會 理事長
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卞永明教授就《新型計算模式與建設機器人》授課,探討智能建造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創新。他強調土木行業必須從傳統施工轉向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能建造,核心在于施工工藝變革驅動裝備創新;工程機械面臨重載、低速、高精度及復雜現場環境的極端要求,需具備強動力、高可靠性與精準控制能力。卞教授指出,土木工程與機械、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尚未破局,呼吁建立跨領域協同的工藝標準與設計體系,推動行業從“藝術化定制”走向“工業化制造”。并強調,只有夯實基礎理論、強化工藝研究并構建統一技術標準,才能真正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產業愿景。

吳壽仁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主任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壽仁先生就《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導讀及案例分析》授課。系統梳理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與實踐要點,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1234567”概括法律精髓,結合高校相關案例,進行轉化實踐與案例剖析,強調需通過賦權改革、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組合拳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時保障技術經理人的收益機制與職業發展。課程幫助從業人員深入理解政策工具,提升成果轉化的合規性與實效性,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曾光 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光博士就《為工程機械賦能的數字化技術》授課,系統闡述了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與實踐,剖析了行業“多品種、小批量、高強度、惡劣工況”等核心痛點,指出數字化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核心路徑是構建打通“端到端”全價值鏈的、基于云原生架構的統一工業互聯網平臺。他強調,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深刻的管理變革,需要將標準化、精益化作為基礎,并最終通過統一的數據治理,打破系統孤島,實現全流程協同。

司現鋒 達索系統工業 裝備行業總監
達索系統工業裝備行業總監司現鋒先生就《虛擬孿生技術發展及在工程機械行業的應用》授課,闡述了虛擬孿生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工程機械行業的深度應用。指出真正的工業級虛擬孿生不同于游戲模型,它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與工業軟件,實現對物理實體的高保真數字化映射。虛擬孿生技術能帶來三大變革:一是重構研發模式,二是賦能智能生產,三是創新商業模式,是驅動工程機械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與業務創新的核心引擎。

王維忠 湖南啟泰傳感科技公司 總經理
湖南啟泰傳感科技公司總經理王維忠先生就《數字化的基礎-傳感技術發展概況》授課,課程闡述了傳感技術作為數字化世界基石的核心地位,指出傳感器與計算機、通信技術并列為現代信息三大支柱,是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關鍵樞紐,負責信息的感知、獲取與轉換。核心梳理了傳感器的技術體系,重點介紹了其多樣化的分類與應用,并分析了傳感器的未來發展趨勢。

張平化 蘇州凡己科技公司 總工程師
蘇州凡己科技公司總工程師張平化博士就《工程機械電動化之控制技術》授課。經濟性(使用成本降低)與技術成熟(三電系統成本下降)是工程機械電動化的主要驅動力。電動化的未來方向是與智能化、互聯化深度融合,推動無人操作、安全監控與能效優化,實現工程機械全場景綠色低碳與高效作業。報告認為,中國在電動工程機械領域具備市場與產業鏈優勢,未來五年將迎來高速發展與技術迭代。

張燕 湖南省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協會 理事長
湖南省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協會理事長張燕女士就《AI賦能技術經理人+研發創新與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服務》授課。課程介紹了技術經理人的價值與商業模式,通過多個真實案例揭示,技術經理人的核心價值在于幫助企業及科學家在合規前提下,通過研發體系重構、知識產權布局、財稅優化及政策資源對接,實現降本增效、獲取融資及政策支持。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變革這一行業,通過AI工具可實現政策匹配、報告生成、立項輔導等工作的智能化與高效化,賦能技術經理人拓展服務能力與邊界。

王凱 陜西技術經理人協會 秘書長
陜西技術經理人協會秘書長王凱先生就《技術經理人職業知識與能力體系》授課,介紹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概念、技術經理人的角色與能力、轉化模式與盈利路徑,及政策支持與職業發展,梳理各地技術經理人認定、職稱評審及人才激勵政策,鼓勵通過學會、平臺構建行業生態,推動隊伍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課程旨在提升技術經理人職業素養和實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與產業化。

鮑悅華 上海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 研究員
上海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研究員鮑悅華教授就《技術轉移談判實務》《科技成果轉化案例解讀》授課。《技術轉移談判實務》課程圍繞技術經紀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核心能力——談判能力展開,強調談判不僅是交流技巧,更是信息處理、策略制定與心理博弈的綜合體現。《科技成果轉化案例解讀》課程圍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多種實踐模式展開,結合知名高校相關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介紹了依托學科生態圈的知識溢出模式、與專業第三方機構合作的服務模式、師生創新創業模式,以及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四技服務”;重點分析了企業技術需求的類型,提出通過“診斷式需求采集”精準界定問題,并借助專業團隊實現高效匹配。為技術經紀人提供實操參考,推動科技成果更高效地對接產業需求。

楊新偉 網易靈動總經理
網易靈動總經理楊新偉先生以《工程機械無人駕駛技術》為題目進行了案例分享,展示AI與機器人技術在工程場景的落地案例。
![]() | ![]() |
株洲時代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地實訓
![]() | ![]() |
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實地實訓
課程還安排了株洲時代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云谷科技有限公司的實地實訓。深入了解工程機械行業數字化與新材料研發的前沿實踐。中科云谷副總經理楊輝博士現場向學員分享了《新數字技術賦能裝備制造行業》的行業實踐。
為期五天的研修班通過專題授課、案例研討、實地實訓等多元形式,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深度融合。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紛紛表示,課程精準對接企業數字化轉型痛點,專家授課既有宏觀戰略指引,又有微觀實操細節,為技術轉移轉化提供了清晰路徑。此次研修班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行業培養了一批數字化轉型骨干人才,更搭建起“技術-產業-應用” 的協同橋梁,將有力推動工程機械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 | ![]() | ![]() |
上下滑動查看
馬麗英 重慶交通大學 工程裝備與控制系系主任
本次培訓為期五天,圍繞工程機械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轉移轉化能力提升展開,內容內容涵蓋了行業前沿技術、數字化轉型路徑、智能化系統集成以及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等多個維度,既有宏觀政策解讀,也有關鍵技術的深入講解。請允許我以三個感謝來描述此次培訓的整體感受。
第一,本次培訓能夠高質量完成,離不開學會的精心策劃與組織。
整合資源,邀請工程機械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和企業技術骨干,為我們呈現了最新的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搭建高校平臺,從專題授課到頭部標桿企業參觀學習,再到現場互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學習與交流平臺,使我們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知識的快速吸收與思考碰撞;在培訓結束后仍保持資源共享渠道,為學員提供后續的技術咨詢和案例研討,這種持續的關注讓我們倍感溫暖。
在此,我向中國工程機械學會表示最誠摯的感謝,感謝學會的精心組織和傾情陪伴,以及為行業人才培養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第二,本次培訓能夠高質量完成,離不開專家企業的無私授課與分享。
各位領導專家學者的授課,不僅為我們深刻剖析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現狀、痛點以及趨勢,還指明了工程機械數字化轉型的未來方向,提供工程機械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路徑,結合關鍵技術和典型實踐案例道出工程機械數字化轉型的偉大愿景。諄諄教導,娓娓道來;語重心長,發人深省;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中科云谷和株洲時代新材的參觀交流,更是讓人深切感受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技術與發展,為之震驚、震撼,更加振奮。
在此,向各位領導學者和企業專家致以最誠摯的感謝,感謝您們的無私分享和行業貢獻,提振工程機械士氣,令人動容。
第三,本次培訓能夠高質量完成,離不開各位學員的不懈堅持與努力。
本次培訓,五十名學員地域來至全國各地。最遠的來自新疆,乘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幾經輾轉來參加培訓;近的長沙本地,駕車幾十分鐘來到現場;學員年齡大的八十多歲高齡,年齡小的三十歲不到;學員身份從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技術骨干到高校的教授教師。大家相聚課堂,求知若渴,認真學習,積極研討。這份堅持和努力,不正是工程機械人踏實肯干、敬業務實、持續拓展、勇于擔當的寫照嗎?
在此,我向地域廣闊、身份各異、年齡懸殊的全體學員致以最最誠摯的感謝,感謝您們的不懈努力和認真堅持,讓我們看到行業的希望,令人感佩。
個人收獲與思考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理論與實踐并重:通過系統學習,我掌握了數字化評估指標(設備感知、數據采集與處理、協同共享等)以及智能控制的關鍵技術路徑,為后續科研提供了明確的技術路線。
二是創新意識提升:培訓中多次強調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使我認識到只有持續的研發投入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才能保持行業競爭力。
三是應用視野拓寬:從“數字孿生”到“遠程遙控”,從“數據驅動的產品研發”到“智能運維平臺”,我看到了數字化技術在施工現場、租賃管理、后市場服務等全鏈條的落地可能,激發了將所學用于實際項目的強烈愿望。
關于對行業的展望與承諾:
科研成果轉化:我計劃在下一階段的科研中,圍繞“工程機械數字化運維”和“工程機械電液系統”等開展課題研究,爭取在高水平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
推動校企合作:利用本次培訓建立的聯系,積極對接企業需求,將實驗室的技術原型快速推向現場應用,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持續學習拓展:正如培訓中所強調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更新迅速,我將堅持學習最新的算法、平臺和標準,保持技術前沿的敏感度。
本次培訓使我們深切的認識到,“工程機械數字化”的大潮已撲面而來,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的重托。讓我們乘著學會“厚德載物”的關懷、包容、扶持和托舉之東風,駕著我們自己“自強不息”的小船,揚帆遠航。讓工程機械數字化技術開出轉型之繁花,結出落地之碩果。
上下滑動查看
彭高文 湖南超鷹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非常開心能有機會參加這次研修,非常感謝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精心的組織和周到的安排,讓我認識這么多優秀的同學。非常感謝每一位老師專業的講解,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我們馬上能學以致用。
學完以后,我們同學一致認為,以后不能讓我“白嫖”了,說要當我技術經理人,技術要收費了。這個很好,我覺得確實不能老“白嫖”他們的技術,也感覺不好意思,沒付費的技術不一定是好技術,我愿意付費,因為我覺得踏實,當然,我更愿意實踐鮑老師課上說的“零元購”。
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工地無人化、港口無人化、車間無人化、農牧無人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機遇,我們就需要很多的技術,這次老師教的不論是傳感技術、虛擬仿真、智慧管理等技術都非常實用,也需要很多的技術經理人。
我們公司80%的業務都來自線上,20%來自大家的相互介紹。很多朋友都是因為新媒體結緣,新媒體是一個非常好的推介平臺,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知道、了解、找到、認可我們技術經理人。好的產品一定記得找學會組織,或者找技術經理人。
最后祝學會領導、老師、同學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上下滑動查看
龍果銳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工藝裝備部副經理
非常有幸能參加這次高研班的學習,收獲頗豐。我們是工程設計行業,我們整個供應鏈上的一環,都應該要考慮怎樣做數字化的轉型升級。同學們都是工程機械生產企業以及施工企業,與工程機械有著直接的聯系,而設計企業是幫助工程機械的生產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同時我也在思考,在工程設計行業,可以往下去往上去拓展,開展技術經理人的一些業務,包括成果轉化轉移之類。
我的幾點思考:第一是在設計手段上。工程設計方面已經開始采用三維數字化設計,即BIM設計,目前的軟件都是國外的,設計還是有一些局限性,如在工程以及房屋建筑的三維設計,而在工業板塊最重要的是產線及生產設備的數字化,如像某企業高機的生產線,在最初方案設計時,便完成了一整條數字化的產線模擬,包括空、地協同物流的規劃。廠房的管線、門窗很多,物流積放鏈要避免與其他設備的碰撞。這就需要對行業先進的生產設備有足夠的了解,以及進行前期的組織優化,使它的生產效率在物流組織上最順暢,最大化企業的生產效率。
第二就是對于數字化轉移方面的拓展。工程設計單位可以利用豐富的多行業的先進知識、先進技術,把它轉移到其他行業里面去。如程控行車,港口的自動化吊裝,用到了冶金行業,對加熱以后的錠子進行自動化的吊裝、轉運,解決了現有人工作業現場條件惡劣、庫存管理粗放混亂的痛點,也是行業首例方案。本次研修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個過程中可以進一步促進技術轉移,讓業主與非標設計廠家簽訂技術聯合開發合同。
高研班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此,各個行業的人聚集在這里進行交流,促進各個行業先進技術的交流和轉換。




.png)
.jpg)
.jpg)
.jpg)
分支機構